新闻资讯

06-152020

中国供应链新机:中国+1 战略在形成

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供应链依然有其强大的韧性。只是我们需要改变既往的思维,重新认识全球的经贸格局,因为成本将不再是全球化唯一的考量因素,而这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德国化工公司科思创(Covestro)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供应链的几次调整,而调整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市场加征的关税。

2019年10月,美国对中国的床垫、枕头和沙发等软质家具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些都是科思创聚氨酯业务部TDI产品的主要客户。

为此,科思创通过亚太的物流网络,将原材料出口到中国客户位于东南亚的工厂,帮助实现在当地的生产。这个经验让公司进一步思考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对下游客户的影响。

而近期,美国又将开始对东南亚的软质家具工厂征收反倾销税。科思创聚氨酯业务部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有18个生产基地,公司可以根据需求来调动不同的生产资源,以此应对不同市场的挑战。

在中国市场,一些内生的产业机会让外企看到更多的机遇。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逆全球化的讨论令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疑虑重重,记者通过与几家跨国公司的交流,以及与业界供应链专家讨论后发现,中国供应链依然有其强大的韧性。只是需要改变既往的思维,重新认识全球的经贸格局,因为成本将不再是全球化唯一的考量因素,而这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德国化工公司朗盛2019年在大中华区的业绩同比增长了14%,驱动增长的动力来自农业、水净化、阻燃剂和添加剂领域。基于此,朗盛决定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促进本土供应链的发展。此外,来自市场的对未来卫生防控需求的信号让朗盛调整策略,将制药业、农业、消毒剂、驱虫剂、水处理技术纳入消费者保护业务板块。

“我们发现,中国市场的需求正在逐渐向有附加值的产品转移,对本地化产品的需求量在持续增大。”朗盛亚太区总裁钱明诚告诉记者。

2019年9月,朗盛在上海化学工业区预留了20公顷土地,计划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以及建立一个综合的亚太区应用开发中心,进一步强化本土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目前,朗盛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有80%供应本地市场,20%供应亚太其他地区。

巴斯夫在广东湛江正在建造一个综合智慧一体化生产基地,还希望扩大与中国石化在南京一体化基地的现有合资企业规模。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博士说,“疫情期间,巴斯夫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在中国市场充分发挥了优势,虽然交通运输和汽车行业受到影响,但医药、清洁剂及食品行业出现了需求增长,农业需求也未受到影响。而汽车领域的‘国VI标准’,包括5G技术在内的新基建,都成为巴斯夫业务的新增长点。”

2020年中国疫情淡去时,还有更多的好消息传来。3月,霍尼韦尔在武汉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霍盛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2020年第一家在武汉成立公司的世界500强企业;5月,阿迪达斯宣布再度投资苏州工业园区,计划建立智能仓储示范项目,进一步完善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供应链布局;博世2019年在无锡成立了软件中心,今年准备招收几百名软件工程师……

一位德国公司管理者向记者透露,德国总部投资的原则一是可预测性,二是开放程度,“公司内部评估下来,未来中国市场的透明度会越来越高。”

近期,普华永道中国联合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进行了两项在华美企供应链的调研分析。在过去两年中,只有不到20%的受访企业开始将制造业务迁出中国,以减轻关税影响。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Alan Beebe表示,“与国际上的一些看法不同,我们基于中国的数据表明,大多数美商会会员公司短期内没有计划离开中国。某些公司可能会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但这是一个代价高昂、耗时耗力且基本上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我们希望看到企业采用‘中国+ 1’战略,在利用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分散供应链风险。”

双循环的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近期工作会议上首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钟晓扬认为,这个话题需要从三个层面探讨:首先是理解“双循环”的内涵,其次是“双循环”对供需两端带来的影响,最后才能回答它对于供应链建设发挥的作用。

双循环的一层是国内市场循环。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愈发浓烈,在部分外部市场规模可预见萎缩的情况下,中国作为拥有世界超1/5人口的国家,利用国内超大市场的潜力来拉动内需,能够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

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特性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消费分级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全渠道的发展,客户对于物流配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新品快速推向市场,甚至以分钟级别的偏差送到消费者手中,供应链升级是未来的大趋势。

另一层是国际市场循环。钟晓扬说,首先要明确,“逆全球化”不等同于闭关锁国,而是近似于“局部全球化”或“邻近区域化”的概念。在未来欧美市场需求持续减弱的情况下,挖掘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需求就成为寻找增量市场切实可行的思路。

新兴的区域市场,一方面需求特性与欧美成熟市场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能带来新的资源,比如本地化的低成本的原材料和人工。因此如何布局和建设供应链,使其能以低成本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同时具有高弹性,应对不确定性的市场,是供应链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陈祥锋教授认为,各国对于供应链的重视会导致供应链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但不能因为有些企业退出中国就叫“逆全球化”,这些企业未必回到本土,而是去其他国家。“每个国家拥有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要注意的是,为了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国家需要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但不是说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在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可以外包到其他国家做出规模化的产品。未来在资本、技术和知识的输出上会有很多机会。”

区域经济新机遇

中国是全球出口贸易值最大的国家。钟晓扬认为,逆全球化并不是外贸行业的丧钟,欧美市场需求下降是可以预见的,但发展中国家及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需求是未来增长的来源。中国可以和东北亚、东南亚合作,形成区域产业整合。

2019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27万亿元,增长10.8%,高出整体增速7.4%。在今年第一季度疫情的影响下,根据海关出口贸易数据,出口额前五的地区及国家中,四个在亚太区,有中国香港,以及日本、越南和韩国,前十中还有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台湾。

钟晓扬说,东亚是全球经济的重心,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建立区域供应链。除了尽可能地与欧洲和美国构建供应链,应重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和供应链整合,尽快将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延伸至产业和城市化建设。

过去传统的全球资源循环主要是由位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与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纵向的循环。一带一路应开辟发展中国家之间横向的产业和供应链整合。

贸易再定义

钟晓扬认为,产业链的整体分工和布局主要是受到资源、需求、文化、政治开放程度、人才素质等多方面影响。市场本身是没有政治思想的。当各国企业选择某个国家布局某个环节时,是基于企业本身的战略来考虑的。

疫情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楚地反映危机下的需求特性。

在疫情中,中国一季度出口成绩单上有四项增长,排除粮食、成品油两项资源型产品,以及疫情催生的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之外,集成电路出口的逆势增长引人注目。总结来说,稀缺资源、高端产业的产品不可替代性强,供应链的布局需综合考虑全球的需求及特性,要考虑政治格局的不稳定性,同时也要考虑广大的市场潜力,供应链建设需要更具有弹性。

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产业链极易被复制。发达国家会在成本和长远产业布局之间权衡,一带一路沿线及发展中国家的供应链则是考虑如何以低成本满足其需求为主要考量点。

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千差万别,成本和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各地依据比较优势、精细化分工、成本最低原则的资源最佳匹配,形成了当前全球高度融合的供应链。

“如今的生产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一地,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贸易形态发生的变化,更要注意到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钟晓扬说。仓储物流、产业链金融、科技研发、电商等服务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如此细致的分工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得以实现。原材料、半成品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跨国跨区域的运输、生产、装配。而电商平台的发展,也使得产品能无时间差地呈现在各地的消费者眼前,可得性不断加强。

例如化工企业巴斯夫于2018年4月推出其1688官方旗舰店,将10个业务部门的100多种产品在线销售。此后通过简化内部采购流程,将客户下单到发货时间从2~3周减少到2~3天,后进一步打通阿里巴巴线上交易系统,实现客户订单自动化传输,客户采购流程从下单到发货仅需2~3小时。

“当各国企业选择中国时,也是看好中国的庞大内需市场,优质的劳动力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全产业链条。产业链与供应链,这一横一纵的两个链条,构成了当今国际贸易格局,而中国在其中将一如既往,承担其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作用。”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高级经理傅燕说。

中国产业的新机遇

2008年~2018年,中国的服务贸易从1,453亿美元增长至2,66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6%。服务贸易一直是中国贸易出口大力发展及扶持的方向。究其原因,与中国向中高端技术产业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与中高端技术产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型及智力型服务会是未来发展突破的新窗口。

知识产权贸易是中国未来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组成,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知识产权输出占服务贸易比重从2011年的0.4%增长至2.1%,知识产权出口额以高速增长的趋势迈入50亿美元台阶,2017年增长率高达308%。钟晓扬说,“这都证明了中国愈发重视‘知识产权出口能力’-即‘专利技术等能力’的培育及提升。”

30年前,中国的服务贸易可能仅仅占整体贸易额的5%,时至今日,这一比例可能上升至30%左右。中国最近十年服务贸易每年的增长都在25%以上。中国服务贸易量三年翻一番,全球五年翻一番,而货物贸易一般要十年翻一番。“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未来在逆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即使形成区域化的态势,中国的服务贸易产业也将会是其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傅燕说。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知识产权输出增长缓慢甚至呈负增长趋势,占整体服务贸易比重由2011年的20%下降至16%,但由于其近一个世纪的专利产权资源积累,整体体量远高于中国。从这个方面来讲,美国的技术发展理念不失为中国未来发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可以学习的样本。

傅燕说,供应链服务也是服务贸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我们认为中高端的产业转移,会对供应链带来新的要求,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速度,敏捷和弹性将取代成本成为更为重要的布局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加大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供应链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覆盖范围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陈祥锋教授认为,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供应链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正好赶上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浪潮。起初,中国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微笑曲线的左侧是研发设计,右侧是品牌和渠道,这些都是高附加值的部分。而设计、研发、制造、分销、服务都属于价值链。

如果把微笑曲线的横坐标换成价值链,纵坐标依然是这些增值服务,中国企业要做的事是把微笑曲线的底部上抬,即抬高价值链的底部,提高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制造往难以替代的高附加值制造转化。

“美国抓住了研发、设计、品牌以及渠道,拥有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留下高科技的制造能力,转出低附加值的制造。中国在努力追赶,需要补上创新链中缺失的环节。”陈祥锋说。

供应链优化

供应链的弹性是普华永道柏亚天SCOR框架中衡量供应链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供应链花费越少的时间和代价,更加迅速地应对市场需求发生的变化。降低最小加工批量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毫无疑问,更高的弹性势必会对成本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下,我认为更多的是如何更快地去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上下游直接如何更快地进行供应链上的协同,从而在有限的成本上升下,能够获得更高的弹性。”钟晓扬说,“有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能更好地与技术融合,提升弹性,将会发展得更好。在人才需求方面,供应链从业人员需要更加广阔和前瞻性的视野,而不再受限于以前的纯粹以成本为导向的思维中。”


上一篇新闻 下一篇新闻 返回列表

售后服务

查看详细

人力资源

查看详细

技术支持

查看详细

关于恒丰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企业荣誉
发展历程
生活在恒丰
恒丰产品
聚醚多元醇
聚合物多元醇
组合聚醚
表面活性剂聚醚多元醇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公司新闻
相关政策
客户服务
售后服务
人力资源
人才理念
人才策略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CONTACT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袍江新区马海路206号
邮箱:hfpu@hf-pu.com
电话:86-575-85199818 86-575-85199222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恒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378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