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10-132020

新材料产业的“喜与忧”

来源:中国化工报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以“后疫情时代新材料产业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的2020中国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同期举行。此次论坛不仅发布了获得工博会大奖及新材料奖的获奖项目,还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高质量报告透视新材料发展现状、困境和趋势。

两新材料项目获CIIF大奖

在本届工博会上,新材料行业的获奖项目在CIIF10项大奖中占居两项。

其中,新型显示用含氟高分子材料(PT853)项目由上海三爱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该项目解决了在强烈的阳光下手机屏幕看不清等问题,以PT853制作光学补偿膜,攻克了以往膜制作工艺条件复杂、良品率低等难关。该产品已大规模应用在高端手机、电脑显示屏上,还可在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高端复合光学膜等领域进行应用。

上海三爱富公司总经理吴君毅介绍说:“我们在全球首次且目前唯一实现了三氟苯乙烯单体和聚三氟苯乙烯的商业化生产和应用,革命性地解决了液晶补偿膜的技术缺陷,改善了电子终端的显示效果,使我国在含氟材料又占领了一个新高地。”

另一获奖项目是由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艺设计院、凯盛君恒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5.0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瓶。中性硼硅药用玻璃是国际公认的安全药包装材料,长期以来被国外公司垄断。以中国工程院彭寿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全氧燃烧+电助熔”熔化技术和特殊铂金通道均化技术,解决了玻璃液不易澄清和高质量成型困难的“卡脖子”难题,生产的中性硼硅玻璃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10项新材料奖彰显活力

在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颁发的10项CIIF新材料奖,进一步展现出新材料行业蓬勃的应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其中,新型高韧性聚酯类工程塑料及应用项目是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技术,解决了聚酯板材成型过程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国内首家产业化生产。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研发的用于制造舒适氨纶纤维的Poly THF材料,由于拉伸更长、应力恢复更柔和、应力生热更小,可以提高穿戴舒适度。目前基于舒适氨纶的口罩已经开始生产,未来将应用于防护服和绷带等医疗物品上。

此外,安集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3D NAND存储芯片制造用光刻胶去除剂(ICS8000)、上海联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专用树脂、上海益弹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汽车底盘密封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山东滨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海洋水下防御过滤复合材料及智能防御系统等也获得新材料奖。

专家建言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新材料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欣喜的同时,存在的不足也应当直面。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余薇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还存在“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等问题。

彭寿院士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我国半导体、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超过50种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并呈现以下现状特征:半导体制造材料受制于人,新型显示材料部分领跑,生物医药材料高端受限,功能晶体材料存在差距,超导材料同位起跑竞争。

在后疫情时代,对新材料产业来讲,同样也充满机遇。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思路。

余薇指出,新材料产业要加强科研软实力建设,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进一步加快科研技术产业化速度和成果转化,形成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实现领军企业牵头、中小企业配套,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教授认为,要提升先进材料质量,就要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的,推行智能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降低重大装备的事故率,在建立可靠的产品链、创新链以及建立联盟制订标准上发力。

彭寿院士也提出,未来5~10年,先进功能材料将向数字化、轻薄化、大尺寸、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此,增强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实现材料自主、供应链自主、产业体系自主,是重中之重。


上一篇新闻 下一篇新闻 返回列表

售后服务

查看详细

人力资源

查看详细

技术支持

查看详细

关于恒丰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企业荣誉
发展历程
生活在恒丰
恒丰产品
聚醚多元醇
聚合物多元醇
组合聚醚
表面活性剂聚醚多元醇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公司新闻
相关政策
客户服务
售后服务
人力资源
人才理念
人才策略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CONTACT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袍江新区马海路206号
邮箱:hfpu@hf-pu.com
电话:86-575-85199818 86-575-85199222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恒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37890号-1